閱讀心得?還是喃喃自語

SC Tuan
Oct 23, 2023

最近花很多時間讀點各式各樣的書,讀書應該是要各種書都去讀是最好的,有些書就是快快讀過去,動動眼睛的肌肉,有些書要慢慢地思考,這是逼近你的思維能力的上限。

讀很難的書,考驗自己的思考能力上限,讀很簡單的書,訓練自己快速地在腦海中整理知識,各種好處壞處都一起來,很有趣。各種類型的書都讀,對自己才有幫助。

以前都會把心得想法寫在各種社群媒體上,但一方面人多嘴雜,不喜歡跟人瞎扯淡,而且寫點東西也不會是什麼真理,這恰好是最近的一點小想法。

近期讀到一本書,講的是讀書之後可以去「說書」,這正好給我了一點小啟發,說書本身的價值在於講者自己,只是講者對自己閱讀的一種整理罷了,恰好碰上最近有一波「第二大腦」或是「卡片盒筆記法」,那不如講講這之間有什麼異同之處。

筆記,就是對閱讀學習的一種「有意識地暫停」(這個詞剛好出自另一本書),閱讀者「向自己提問」,藉由提問整理自己的大腦,筆記的目的不也如此?怎麼做筆記倒不是重點,重點是停下來想一想。

這時又回到前面提到的,讀簡單的書,這意思就是你幾乎不用停下來想,你就能一直不斷的整理想法,邊讀邊整理,非常快速,你讀完之後能留個一兩個想法下來就很棒了。

於是,為何需要筆記呢?有些人為何就不需要呢?其實就是每個人能力不同,同樣的書有些人就是讀的很困難,但少數人就是學習能力很強,很快就能讀懂,連筆記都不用,他們就能在腦海中一直整理想法。

這時你可能會注意到,這樣你生出的筆記,對嗎?其實對不對不重要,剛剛講過了,重點是你整理的「過程」,筆記只是「結果」,你獲得的東西早就在你的腦海中了,而那多少跟你的筆記一定出入不小,說真的,那也不見得是正確的。

筆記的內容都極有可能和書上寫的落差很大,更何況是書?所以我不太相信說書的內容,頂多只是把說書的「書名」記下來,之後找來看看,沒空看的話我也不會去看說書的影片,因為他非常有可能是講錯的。

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考試體系下的產物,大家都看一樣的書,上一樣的課,但每個人考出來的分數有高有低,同一段課文的理解也是有差異,怎麼你一下就完全相信另一個人講過的話?他讀的內容可能是正確的,但他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,那你又何必去聽呢?

就好像同樣的「科學」,就有讀出各種看法的人,既然如此,何不靜下心,去找點書來看,又何必去水管上面尋找知識呢?

也在考慮開始在這裡寫點閱讀心得了。

--

--

SC Tuan

iOS developer(Obj-C & Swift) / Web developer (Java, Javascript, CSS,HTM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