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記的目的是?

SC Tuan
Oct 24, 2023

最近出現很多筆記法,其實每種都很好,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把知識歸納成更好理解的視覺狀態,因此,只要這種視覺方法適合你,那就是好的方法,或是說某種視覺效果適合某種領域的書籍,那也是很好的方法。

但任何視覺效果不就是為了學習?而學習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活學活使?那麼視覺效果絕非是筆記的終極目的,倒不如說,筆記之道只是學習路上的一條分支罷了。

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「工作記憶」,就像是服務生可以短暫的記住客人點的餐點,等到記下來發到廚房後,立刻就忘記了。因此有一陣子(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新的見解?)記憶可以被分坐三個部分,長期、短期和工作記憶。

說到工作記憶,這名詞其實並不好,會讓人誤以為這只有「出社會工作」之後才需要用到,但這完全誤解了。這陣子看過的另一本書給了我很好的提示,他透過比番茄鐘更短的集中時間,來補救他那可憐的專注力。而他提到了這種「做到一半被打斷的感覺」,這正是某種很好的提示。

由於不到25分鐘就中斷了,反而通常是無法完成一項任務的,比起番茄鐘,這種作法更注重的是「未完成」的心理狀態,這時候任務的內容會更加強烈地留在腦中,反而促使自己去停下來思考,這也是某種模糊狀態的 PDCA。也是七頂思考帽裡面提到的「有意識地暫停」。

這種暫停效果會觸發「工作記憶」(當然另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目的,就是密集休息和維持高度的動機),而工作記憶其實就是「筆記」最需要的東西。

有很多人是邊看書邊寫筆記吧?看著書本的內容逐字逐句地抄下,但這其實是錯誤的,你應該做的是看完之後(比方看完一節),就蓋上書做筆記,你要整理的是你大腦裡的東西,這樣做完筆記之後等於幫你大腦的工作記憶做整理,而不是把文字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,筆記應該是輔助你的大腦去做整理。

如果一遍不夠,再度打開書讀一遍,然後再做筆記一次,這一次你應該會寫下來不太一樣的內容,這是因為你正在對照你的理解和書本上的差異。

如果你根本沒有工作記憶,那你蓋上書之後自然是一片空白,這會給人很痛苦的感覺,然後你就會打開書,逐字抄寫,這時你就走錯路了。你應該要忍耐,然後把讀過的內容縮短,比方你的工作記憶無法維持一頁,那你就讀一段就做筆記,或者是蓋上書、閉上眼,在腦中先回想一遍,然後試著抽提出一些問題,問問自己也可以,等到都很輕鬆之後,可以增加每一次蓋上書的閱讀量,逐漸增加到一夜、兩頁,甚至一整章。

擴充工作記憶才是首選,工作記憶說白了就是電腦的快取記憶體,你能快取的容量大,你就能在大腦裡處理更多資訊,為何有些人可以說話旁徵博引?就是他快取記憶體極大,但這還涉及了資料的關聯(不然你怎麼邊講邊抽出各種博引出來?),這裡先不多提了。

那回過頭來,筆記的目的?就是暫停的一種,給你一個暫停下來,讓大腦去處理目前情報的時間,而透過筆記的方法,協助大腦去整理資訊。

--

--

SC Tuan

iOS developer(Obj-C & Swift) / Web developer (Java, Javascript, CSS,HTML)